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2015高一历史之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01-28 16:06:43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这一节是考试重点,两极格局就是苏美两级格局,希望大家务必搞清楚,下面是我们学大教育精心为大家准备的2015高一历史之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供大家学习。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雅尔塔体系的确立;联合国的成立;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实力的对比,以及这种对比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

2.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外交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雅尔塔体系的确立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雅尔塔体系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辩证分析能力。

3.通过对世界近代史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梳理,培养学比较、归纳能力、宏观把握历史现象的推移演变能力以及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本课难点:对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的认识与评价。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解决模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设置富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握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揭示本质和规律。

[教学思路]

1.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在世界当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美苏两极对峙为特征的雅尔塔体系存在了近半个世纪,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二战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与这一体系有关,或者受到这一体系的影响与制约。教学中应围绕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和两极格局的形成这一中心内容,以美苏关系的演变为主线,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分析,并注意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以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概念,获得对历史现象的本质认识。

2.素质教育形势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再以学生对知识层面的单纯记忆、积累为终极目标,而是以知识为载体,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方法与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与体验。为此,本节课应充分考虑到教与学的结合和统一,使教服务于学,教落实于学。教师应善于在知识的的理性层面和隐性联系处质疑设问,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学生方法。

3.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本节内容属世界当代史范畴,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时代感,教学时应注意适当联系现实,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如对联合国地位作用的认识以及对德日法西斯的不同处理所造成的不同影响等。

一、导入新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的协约国对战败的同盟国进行了处置,同时战胜国之间也矛盾重重,从而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集团的彻底溃灭而告结束,那么作为战争胜利的一方──反法西斯同盟国,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将如何变化?战争之后的世界是何种状况?这些将是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本章标题“两极格局下的世界”。)这里所谓的“极”,指的是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它影响、制约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两极”显而易见指的就是美苏两国。本章的引言部分可概括为四条基本线索:①国际关系:突出特征表现为美苏两国由于战后经济军事实力的膨胀而成为世界两强,两国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矛盾日益加深。②资本主义阵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发展、社会相对稳定的局面。③社会主义阵营:欧亚广大地区出现一系列新兴的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阵营空前壮大。④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出现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崩溃。本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中心就是两极格局的形成。说到两极格局的形成,首先我们碰到一个重要的概念:雅尔塔体系。

何谓雅尔塔体系?学生看书、回答: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主要内容包括:处置战败国,消灭法西斯主义;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等。

了解了雅尔塔体系的概念和主要内容后,请学生思考:雅尔塔体系确立的背景或者说条件有哪些?

教师在学生思考基础上归纳

①美国在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表现在:政治上,英法为首的西欧国家以美国马首是瞻。军事上,它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垄断了核武器,美国的军队人数最多达1200多万,拥有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艘其他战舰,在世界各地建立近500个军事基地。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并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事实上确立了美国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金融的领导地位。

②苏联在战后由于政治、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成为惟一能抗衡美国的国家。表现在:军事上,战后初期,苏联的总兵力接近美国,还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仅作战飞机年产量4万架,苏军驻扎在欧亚的许多地方。政治上,战争中,苏联扩大了疆域,解放了东欧的许多地区,帮助东欧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③德、意、日法西斯集团被打垮,英法在战争中受到重创而衰落。这样除美苏两强之外,短时期内世界上还不可以出现第三支力量能同美苏两国相抗衡。由此可以看出雅尔塔体系的实质,就是建立在美苏两强实力均势基础之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评价:雅尔塔体系是美、苏、英互相让步、妥协的产物,起到了将二战所造成的力量对比的既成事实固定下来的作用。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承认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等。它将苏联与美英等国两种不同社会政治间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关系体系,这对战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十分重要,这些都是雅尔塔体系的积极作用。但是,雅尔塔体系还有消极的一面,它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安排战后世界,两分天下,使雅尔塔体系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正因为雅尔塔体系对世界格局作出了两分天下的划分,所以实施雅尔塔各项协议的结果首先导致了德国的分裂,欧洲也被分裂为东欧和西欧,进而导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形成。因此,雅尔塔体系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雅尔塔会议上曾作出过两项重要的规定,即决定建立联合国和惩办法西斯战犯。战争结束后,雅尔塔会议上的这两项重要内容得以实施。

联合国的成立:背景: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几大国之间为了协调行动,加强合作,决定成立一个国际性组织。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成立大会在旧金山市歌剧院隆重开幕,50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6月26日,代表们签署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宣告成立。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安全理事会:一切实质性问题都遵“大国一致”的原则,使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任何一国都享有否决权)在联合国成立之初,美国企图把联合国作为其推行霸权主义和战争政策的工具,使联合国成为受它操纵和利用的表决机器,在联合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记录。尽管如此,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最有权威性最有影响性的全球性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时的缓冲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在中小国家和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今天,更是如此。

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

德国:纽伦堡审判,从1945年11月20日到1946年10月1日,在德国南部城市纽伦堡,对德国主要战犯进行了审判。同时法庭还宣判纳粹党、秘密警察、党卫队为犯罪组织。纽伦堡审判基本上是一次公正的审判,是人类有史以来对侵略战争发动者的第一次法律判裁。审判起到了警世作用,有利于防止出现新的战争狂人再度重演历史悲剧。

对德国分区占领,各大国都是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力图把德国问题纳入本国战略方针的轨道,于是大国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根据雅尔塔协议,德国投降后,美、英、法、苏对德国分区占领。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遏制苏联,想借助德国的人力物力和战略地位推行霸权政策,于是扶植德国;英国在其占领区虽仍然延续传统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但由于苏联的强大,英国不得不追随美国的政策,根据美国的建议,1947年1月,英美占领区合并;法国出于对德国东山再起的警惕,拒绝三区合并,但在得到“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后,开始依附于美国,于1948年同意与英美占领区合并。三国在西占区内单独进行币制改革,切断同苏占区的经济联系,又单独在西占区内举行联邦议院的选举,建立了一个符合西方意愿的联邦政府。苏联为维护在苏占区的利益,也针锋相对地进行币制改革,并建立了一个与苏联关系密切的民主德国政府。东西方尖锐的矛盾,终于造成了德国的分裂。

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和东京审判。日本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在太平洋战场中的重要地位,在日本投降后,美国决心单独占领日本,不让其他盟国特别是苏联染指日本本土。于1945年8月30日,以“盟军”的名义占领日本,开始了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在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局面下,盟国处置日本并取得成果的唯一的一次协调行动是审判日本战犯。东京审判是由中、苏、美、英等国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主持的,但起主导作用的是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法庭庭长和检察长都是由他指定和任命的。这项审判使日本战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仍然是一项正义和公正的审判。但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干涉军事法庭,没有审判负有战争罪责的天皇,对于一些曾经杀害了许多中国人民的法西斯战犯也没有起诉,这是东京审判的缺憾。

教师归纳:二战后同盟国对德国法西斯的惩处比较彻底,法西斯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法西斯组织被铲除,而对日本法西斯的惩处并不彻底,一些法西斯分子逃脱惩罚,日本军国主义的最大代表天皇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惩处,而且天皇制被保留。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后,美国出于战后其全球战略利益的考虑和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对日本的处置一切以美国的利益为出发点。具体地说,表现为:

①美国要确保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实现美国统治下的和平,因此同意惩处日本战犯,并促使日本进行各种社会改革,并按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对日本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②美国要使日本成为其在亚太地区推行霸权的基地,日本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使美国要把日本打造成反苏反共的堡垒,为此美国为保持日本政局和社会的稳定,保留了天皇制,并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扶植日本。这就必然造成美国战后对日本的处理要寻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如东京审判,既是正义的,也留下许多缺憾和不尽如人意之处。至于美国为什么能单独占领日本,

主要原因有:

①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②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中是对日作战的主要国家,具有重要地位。同盟国对德日法西斯的惩处力度不同,造成的历史影响延至今日。德国的民主化进程比较彻底,战后德国政府和人民对历史的反思也比较深刻和彻底,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曾在波兰的犹太人遇难纪念碑前下跪忏悔的举动让世人瞩目。今天,德国虽然也有个别极右翼组织妄图为法西斯纳粹翻案,但是德国政府和绝大多数德国人民的态度始终是明确反对法西斯。反观日本,其对历史的反思却很不彻底,日本的右翼团体和少数右翼政治家不断有美化侵略、为当年军国主义招魂纳魄的言行。近年来反复出现的“教科书事件”和“参拜靖国神社”事件,应引起我们的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始终阴魂不散,原因固然很多,但战后对日本法西斯惩处不够彻底,应是重要的历史原因

关于两极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美苏两强由于二战的结束,共同的敌人法西斯被消灭后,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由战时同盟转为对抗。

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①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共反苏演讲,主张遏制苏联。

②1947年,美国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所谓冷战,是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美国推行冷战的主要原因有:a、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膨胀,称霸全球的野心也随之膨胀,同时苏联的政治军事实力也大为增长,加上世界范围内的人民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使美国认为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其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必须予以压制。b、由于苏联实力的增强,美国不敢贸然采取直接的武装对抗形式。C、大战刚结束,世界人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美苏双方都不愿,也不敢使自己再次卷入一场新的全球战争。

综合以上三点,美国对苏联采取了以“遏制”为中心的冷战政策。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标志是1947年针对希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斗争,以及土耳其和苏联的矛盾,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声称希腊、土耳其面临来自苏联的极权主义的威胁,而“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这实际上是美国准备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影响,由局部扩张发展为全球扩张。

③实施“马歇尔计划”。1946年秋开始,西欧经济陷入严重困难境地,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1947年6月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宣称要“尽其所能改善局势和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借助经济手段稳住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

④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立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组织是为遏制苏联而服务的一个军事组织。

⑤1949年,德国分裂。德国分裂是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的结果。其根源在于美苏的两极对抗。

⑥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并派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这是美国在东亚地区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的重要行动(当时中国和朝鲜均是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方式是“热战”。

⑦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针对北约的华沙条约组织。这样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如何评价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

教师归纳: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对战后近50年国际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又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消极作用: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④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思考:世界近代史上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哪几次大的演变?演变的基本原因是什么?每一次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教师归纳: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三次大的演变,基本原因都是由于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改变,打破了原有的均势平衡而形成了新的均势平衡。19世纪初,形成了第一个近代国际关系格局──维也纳体系,欧洲大陆达成“势力均衡”,英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和广大的海外殖民地,在这一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一战后形成的第二个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巩固帝国主义战胜国的既得利益,形成战胜国均势的体系。英国虽然仍在这一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但受到了来自美国的严重挑战,霸主地位已经动摇。二战后形成的第三个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关系秩序,由美苏两极主导世界。

2015高一历史之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的相关内容在这里我们学大专家已经全部呈现给大家了,希望大家课下多查阅一些相关资料,结合着一块学习,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掌握。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